音樂推薦 2014-10-24
Shoegaze / Dreampop Series No.2 Part 2

5. Roku Music


澳洲從此多事。近年澳洲不乏Indie新星,而Tame Impala等更屬Headline級數,但一眾Shoegaze樂隊更是一嗚驚人。Roku Music於2012成軍,來自布里斯班(Brisbane)首張大碟《Collider》於2014年3月發行。在Series眾多樂隊中,他們於我心中排行第一。


Innez Tulloch和Jody Gleeson的雙主唱是甜得如夢似幻,但在背後支撐著的,實質是一場又一場的結他風暴。這次先談缺點,大碟內的八首歌,我是花了很多時間才能憑耳把它們區分。實情不是八首歌相似度的問題,只是每首歌也會帶你到夢的內海裡。醒了,甚麼也只能依稀記得。

樂隊四人本來是其他樂隊的成員,某程度上Roku Music就像他們各自的Side-Project。可是,細節中的細緻以及整張大碟的成熟程度,是很難不受到專目的。 例如Innez帶著振臂掃結他的每一下,都像日月引力般,翻起腦海思緒的巨浪。

綿密的音牆下雖有MBV的影子,但築成音牆的物料是氣若遊絲般的溫柔。這張大碟我沒有特別要推薦的歌曲,要推薦,就只好整張推薦罷了。何況,《Collider》在Bandcamp中是可以Free Download的,根本沒有不下載的理由。




6. Blush Response


兩張EP,八首歌,再配上兩張絢麗奪目的Abstract Art Album Cover,他是澳洲的Blush Response。由Alistar Douglas的Solo-Project到現在的四人團隊,Blush Response從沒令人失望過。

首張EP《Teltale》已經驚為天人,如首曲《(Not In It)For Love》-Fuzzed Guitar配上甜美旋律,再加上Alistar的溫柔演譯(男Vocal唱得好,難得難得),已經能夠沒收大多Noise-poper/Shoegazer的心。緊接著的《Without A Sound》,一步進便遇到一幅聳立而扭曲的音場。這種Bend/Tremolo/Fuzz, 是Kevin Shields般的親切感。

在今年二月推出過《Teltale》後,同年八月Blush Response再推出EP《Dead Air》。《Dead Air》整個概念跟《Teltale》相約,組合成一張專輯就是Part 1/Part 2。雖然兩張EP的歌曲極度相近,但從中能聽得出那短短數月的進步,如《This City Will Eat Itself》一曲,絕對可以跟仍在玩Noise-Pop的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一較高下。

順帶一提,那兩張美到不行的Album Cover是由一位只得廿三歲的畫家-Jack Vanzet所畫,同時他本人亦有夾Band。唔關事講多句,無獨有偶,Blush Response亦跟一位Rapper撞名(呢個名都撞到……)。




7. Lowtide


一男一女雙主唱,上一個Series有Orange Yellow Red,這次是澳州的Lowtide;但不同的是這兩位主唱同時擔當低音結他手。


若然大家花一點時間去聽聽《Lowtide》,我相信不難發現兩位主唱的合拍度是相當驚人。事實上Lucy跟Giles是花了很多時間去互相了解大家的音域及作出了很多嘗試,才有《Lowtide》的出現。佈置一個夢境,其實十分花功夫。

Shoegazer總愛依著厚厚的噪音音牆,但Lowtide算是反其道而行。用最簡單的旋律,沒有多枝結他疊在一起,但還是會讓你感動。說來,像Lowtide般的編曲手法有時會讓我想起Slowdive,但相對上Lowtide要文靜得多。

而我喜歡Lowtide的主因是他們鋪排的功力。《Held》一曲的高低起伏是多麼引人入勝;而《Yesterday》和《Still Time》更是一氣呵成,沒有預留空檔讓你換氣。他們更找來Gareth Parton(曾監製Foals,The Breeders等)作為《Lowtide》的監製,他對錄音及混音上的高要求的確提升了這張大碟的層次。

必需一說的是《Lowtide》的Album Cover很像潛水鐘與蝴碟(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)中的一幕, 但其實紅字背後的是阿拉斯加冰川崩榻的相片,出自攝影師Tim Rains。若要談整張大碟的敗北之處,會是Vinyl入面的Inner sleeve card……





8. AERO_fALL

澳洲軍團暫時告一段落,今次回到俄羅斯,有Aerofall。Aerofall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暗黑版的Lush,但再聽真,發現真正吸引我的是他們骨子裡的Krautrock因子。

同名專輯開首為《I Turned A Blinded Eye》,他們放它打頭陣的確十分明智;暗藏Krautrock節奏,同時突出了主音Yana Komeshkoh的哀怨音色。緊接的如《Alien Dance》,《Nice》等,有如海裡暗湧,又像急流,一個不留神便會被音牆引力扯開。

一曲《Ups And Downs》,流麗的結他配上Yana低迴的演譯,實屬高質,可惜是Yana碎唸”ups and down”時,讓我想起了Yumiko那首萬劫不復的《Up And Down》……事實上《Aerofall》亦有其不足,如結他部份太千篇一律等;但若然你不介意在Reverb,Overdrive,Phase等等的世界裡無限輪迴,這張專輯也實在沒有甚麼可以挑剔。




9. Ceremony/ Skywave

介紹The KVB時我說他們會是我心中Post-punk/Shoegaze的頭三位,但第一其實是Skywave,而Ceremony就是Skywave的延申。因為Bass手Oliver的離去,Paul Baker跟John Fedowitz只好以Ceremony名義走下去。

要介紹Ceremony,有需要先說一下Skywave。 節奏明快,是Skywave最吸引我的地方,John的鼓打得好到沒有話說,16分鼓對他來說就像呼吸一般正常。這種鼓手往往是一隊樂隊中的裡子,不用我說大家都懂。而Shoegaze必備的音牆Skywave更是要多厚有多厚。Ceremony雖好,但Oliver在Skywave一曲《Over And Over》中的Bassline,實是無可取替。

在今年推出EP《Birds》,少了一點Dark味(2013的《Distance》仍是100% Skywave風格),但簡單悅耳的旋律他們一樣揮灑自如。EP內五首歌是照舊好聽得沒有話說,只是沒有了”Suicide could be the answer”等暗黑歌詞。順帶一提,Paul Baker自己有一隊Static Daydream,即將推出新Cassette帶,封面是血紅的花。



10. Be Quiet


五位法國靚仔,他們是Be Quiet。樂隊在2013推出了首張EP《Primal》,旋即成為Bandcamp中的紅人,Shoegaze界的新寵兒。唯他們跟其他被介紹過的Shoegaze樂隊不同,Be Quiet所行的路線,具體來說,就像 The Horrors的《Primary Colour》/《Skying》。


《Primal》雖然只有四首歌,但風格鮮明,但當時我認為Synth跟結他的部份分離感太大,並沒有因此愛上他們。可是,不足一年,他們發表第二張EP《Affliction》則令我改觀,甚至大開眼界。《Function》一曲中的電音部份流著Techno的血,近乎完美地融入了背後那道音牆。


接下來是長達八分鐘的《Zelda》,絕對是一趟優質的噪音之旅,必須親身一嚐。《Gotham》則是全EP內最The Horrors的一首,流麗動聽,The Horrors的Fans不容錯過。


最後一曲《Asylum》,讓我賣個關子,在Zenegeist 專訪-Be Quiet當中有詳細談及,當然還有以上種種的前因後果。而Interview的內容會在明天內張貼,跟車太貼都唔緊要。



by NKCH